bob官方下载链接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 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是一所以地质、资源、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,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,俗称行业类高校,具有鲜明的理工科性质和自然科学专业特点。近年来,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优势,秉承地学文化传统和积淀,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,bob官方下载链接创立以自然文学教育为抓手,多平台、多层次、全体系的自然文学实践教育体系。通过搭平台、建制度、开课程、创刊物、办赛事、颁奖项、立专项等举措,营造出浓厚的自然文学文化氛围,让自然文学教育的种子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,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理工科、行业型高校,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教育新路径。
大学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、优秀文化的弘扬者、时代文化的引领者、先进文化的传播者,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。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塑造全方面、多层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,让不同类型学子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扩充知识、启迪思考、开发想象、反思自我、倾听世界。
作为提升人文素养、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,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这是因为,文学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,能够反映人类最伟大的心灵和理想的精神状态,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。一篇小说对于心灵的冲击和感动,可能产生的教育效果,要远远大于一百句口号和说教。文学来源于心灵又作用于心灵,有强大的心灵净化和抚慰功能。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教会读者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无奈,如何在低谷中迸发出向上的力量,在平凡中展现伟大的人格。路遥的长篇小说《平凡的世界》一直以来受到大众欢迎,正是因为“优秀的文艺作品触及人的灵魂”。不仅如此,文学教育还是解决独立阅读、深入思考、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的关键一环,它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、道德判断力以及表达能力。可以说,文学教育能够快速、便捷地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。
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指出,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能成为人。文学的作用又何尝不是如此。让人类身上固有的种子开花结果只需要“一个温柔的推动力和一种谨慎的引导”。可以说,文学教育正是那个“温柔的推动力”,它能够激发学生热爱且认真生活的力量,能够给予他们以心灵的愉悦乃至生命的滋润,能够让他们“成其为人”,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。
自然文学中的“自然”,正是指自然的生态系统,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。自然文学把自然作为书写对象,但绝不仅仅是在自然之外,不能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对立存在描述自然,而是置身其中探讨自然与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关系。bob官方下载链接可以说,书写自然是人类的自我认知,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修复,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手段。
正如作家李青松所言,自然涵养美,文学涵养美的心灵。在大学文学教育中,以各种体裁的自然文学作为教学内容,传播和厚植生态文明思想,以文育人、以文化人,使自然文化观真正形成社会影响力,正是大学文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。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通过搭平台、建制度、开课程、创刊物、办赛事、颁奖项、立专项,多方联动,深入挖掘教育资源,形成了多平台、多层次、全方位的自然文学实践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。
首先,设立自然文学研究创作和教育机构。2020年6月30日,为深入贯彻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重要思想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自然文化研究院成立。这个集教学、科研、管理于一体的科研机构,内设自然文学研究所(文学创作中心),承担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、科研、组织开展文学创作及各种文科类学科竞赛的指导等工作,旨在结合地质、资源、环境的学科专业特色,补短板、bob官方下载链接强弱项,通过开展自然文学教育以弥补“地、矿、油”类专业学习中的“文、史、哲”修养的缺失。
其次,搭建自然文学教育平台。学校与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的文学刊物《中国校园文学》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在学校挂牌并共建《中国校园文学》创意写作基地。平台配合机构,搭建起自然文学教育的“四梁八柱”。
第三,建立驻校作家、特聘作家制度。学校每年遴选驻校作家,让作家们走进大学校园,住进学生宿舍,与学生们同吃同住,重温和体验大学生活。驻校作家们还跟随学生野外实习队伍,赴北戴河、周口店暑期实习现场开展采风采访工作。同时,聘请自然资源系统的知名作家作为学校特聘作家,在选题创作和自然文学教育方面开展合作。
第四,开设自然文学创作课程。学校开设了“创意写作系列讲座”系列讲座课程。特聘作家、驻校作家走上文学讲堂,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和成果,诠释人与自然、人与人的关系。他们采用课堂讲授、课间诵读、课后解答等方式分享自然文学写作技巧,采取文学工作坊、微信授课、文学导师面对面等方式进行授课,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,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。
第五,创办两奖一刊,以赛促练。学校与相关单位共同主办《大地文学》专刊,协办“宝石文学奖”“大地文学奖”两项自然文学奖项。2020年12月6日,第六届中华宝石文学奖颁奖会议在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召开,使得这一创办30年的奖项落户该校;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共同主办“重庆地质杯”全国大学生自然文学大赛、首届自然文学青年论坛、书香青春——首届全国大学生读书大赛等系列。此外,学校还主办了全国高校“爱江山杯”中华通韵诗词创作大赛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创意写作大赛,组织并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及华北五省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,学生3次入围北京市决赛。
第六,设立自然文学创作专项。文学创作中心以设立年度重点文学创作选题项目的方式,鼓励驻校作家、特聘作家开展自然文学创作。2021年度重点文学创作选题立项13项,2022年度立项10项。作家们笔耕不辍,用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报告文学等不同体裁,贴近大地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师生,作品中既有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反思,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索;既有对山川、森林、湿地、动物、植物等自然之美的描述,更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勾画,表达出人类对大自然及万物的深深热爱,生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和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”的生态文明理念。
有了驻校作家,学生们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,与他们交流,一同参加文学活动,这也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氛围。在作家们的指导和鼓励之下,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,用文学思维和语言,书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。在《北地之虹》文学选集中,科学研究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杰记录了在青藏高原5000米河流源区遭遇重重困难的经历。他说:“那一次野外作业不仅让我们获得了珍贵的数据,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地质人的课堂在广袤的自然天地间。”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高楚楚赴青海知海买支教,她在文中写道:“这是我做的终生难忘的事,它像一段奇幻的旅程。在这段旅程中,有人在成长,有人被治愈。”2021级珠宝学院硕士研究生施淑媛则以书信体的方式,活泼生动地讲述了女大学生初入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求学的心路历程。
师生们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鼓舞和激发。2019级能源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李世伟的小说《哑戏子》被《大地文学》刊用,他的随笔《骑行在透明的书页上》被《中国校园文学》刊用;2019级材料学院本科生林佳豪的辞赋《凤雏赋》荣获“人文四川”青年诗书画作品大赛二等奖及最佳人气奖;在《中华诗词》《长白山诗词》诗词刊物上,有十余名师生发表诗作。学校公众号“花拾北地”栏目中,北地教师们自发将野外生态观察、教学实践、科研探讨和生活经历转化为文学语言,以诗歌、散文、随笔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。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自然文学教育,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,为他们简单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暖色,也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、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教职工读书会、学生自然文学工作坊、古诗词协会,自然文学课堂座无虚席,自然文学赛事如火如荼,自然文学佳作不断涌现……自然文学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学校的土壤里,自然文学之花盛开在了坚硬的地层和岩石之上。
文化兴则国家兴,文化强族强。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以文化自信推动高校文化建设,培根铸魂、启智润心,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,形成了以地球科学为底色,以自然文学教育为抓手的多平台、多层次、多方位的自然文学实践教育体系和育人模式,着力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学养,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而这,不正是理想中的大学文学教育吗?